清熱 指清除邪熱或虛熱的各種治法。由外感溫邪引起的一般稱爲實熱。邪在氣分的宜用辛涼清熱;熱毒熾盛或夾濕的宜用苦寒清熱;熱盛傷津的宜用甘寒清熱;熱在營血的宜用涼血清熱法等。由陰虛而生的內熱,稱爲虛熱,宜用養陰以清熱。養陰有滋養肺陰.肝陰.腎陰和養血.滋液等多種方法,鬚根據具體情況配合應用。在熱病傷陰階段,也可參合養陰清熱法。另有氣虛而致的發熱,宜用甘溫補氣藥治療,不屬清熱範圍。
解毒 指解除病毒的一種治法。“毒”有熱毒.寒毒.疫毒.蠱毒.濕毒.火毒及食物中毒等,因病情不同,有內服和外治等各種不同方法。臨床上以熱毒症較爲多見,常用清熱解毒藥物,如銀花.連翹.板藍根.蒲公英.山豆根等。
降火 指治療熱盛火升的一種方法。“火”有虛火.實火的區別,故治療亦有不同。
1)降虛火,指用滋陰降火的藥物,以治療陰虛火升的咽痛.咯血.顔面升火.虛煩易怒.眩暈失眠.舌紅口燥.脈細數等症。常用藥物如玄參.生地.丹皮等。
2)降實火,指用清泄降火等藥物,以治療肝火上升的目赤.頭痛或胃火熾盛的齒痛.便秘等症。常用藥物如龍膽草.黃芩.大黃.生石膏等。
疏肝 指疏調肝氣的一種治法。適用於肝氣鬱結而致胸悶脅脹.噯氣吞酸等症。常用藥物如柴胡.香附.青皮.金鈴子等。
活血 指流暢血行的一種治法。適用於血行不暢.經脈阻滯,如女子經行不暢.小腹疼痛;寒凝瘀阻.胸脅或肢節疼痛及外傷所致的瘀塊腫痛等症。常
用藥物如桃仁.當歸.紅花.川芎.丹參等。
健脾 指健運脾氣的一種治法。適用於脾氣虛弱,運化無力所致的脘腹脹滿.大便溏泄.食欲不振.肢倦乏力等症。常用方藥如參苓白術散.香砂六君子湯等。化痰指祛除痰濁的一種治法。適用於痰而導致的多種上疾患。常用藥物如半夏.陳皮.茯苓.貝母等。痰證因病邪留阻部位.臨床表現及病機的不同,化痰法常與宣肺.順氣.清熱.燥濕.健脾.溫陽或熄風潛陽等法分別配合應用。
寒證 指人體因受寒邪侵襲或因陽氣不足而引起的寒性證候。如面色蒼白.畏寒肢冷.口不渴或渴喜熱飲.痰多白沫.腹痛喜溫按.大便溏泄
.小便汪長.舌苔白潤等。寒邪侵襲者多見遲脈或緊脈,陽氣不足者則脈多沈微。
滋陰 指滋養陰液的一種治法。適用于陰虛潮熱.盜汗.或熱盛傷津而見舌紅.口燥等症。常用藥物如沙參.玉竹.天冬.石斛.枸杞子等。
益氣 指補益氣的一種治法。適用于內傷勞倦或病久虛羸,而見氣短懶言.面色青白.神疲無力.肌肉消瘦等症。常用藥物如黨參.黃耆.白術.甘草等。
補血 指補益陰血的一種治法。適用於血虛引起的面色蒼白.眩暈耳鳴.心悸失眠.婦女月經不調.脈象虛國等症。常用藥物如熟地.當歸.白芍.首烏等。
安神 指安定神志的一種治法。可分爲重鎮安神和養心安神兩種。重鎮安神適用於驚悸不寐.頭痛頭暈.耳鳴.目眩等症,常用藥物如磁石.朱砂.龍齒等。養心安神適用於心煩.失眠.多夢.健忘等症,常用藥物如丹參.棗仁.柏子仁.遠志等。
經絡 指經脈和絡脈。經脈如徑路,爲縱行的幹線;絡脈如網路,爲橫行的分支。經絡是內屬臟腑.外絡肢節.聯繫全身.運行氣血的通路。它們縱橫交叉,循行於人體內外,組成了一個有機聯繫的系統。
穴位 針灸學名詞。原名“俞穴”。俞有輸注的含義,穴有空隙的意思,爲人體經絡.茂藏府氣血輸注之處。十四經的穴位共有三百六十多個,每個穴位都與內臟有密切關係,由於它聯屬在一定的經脈通路上,因此又稱爲“
穴”。未列入十四經內的穴位稱“經外奇穴”。此外,沒有固定位置,隨壓痛點和疾患部位而定的稱阿是穴。選擇一定的穴位,施行針.灸.推拿等法,可治療疾病。
合穀 針灸學名詞屬於陽明大腸經。位於手背虎口處,於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陷中。主治齒痛.手腕及臂部疼痛.口服歪斜.感冒發熱等症。孕婦慎用。
人中 針灸學名詞位於鼻下.上嘴唇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一交界處,爲急救昏厥要穴。主治癲.狂.癇.中風昏迷.小兒驚風.面腫.腰背強痛等症。
丹田 丹田是針灸學名詞,腹部臍下的陰交.氣海.石門.關元四個穴位都別名丹田。
丹田又是氣功意守部位名稱。其部位有三:在臍下的叫下丹田,在心窩的叫中丹田,在兩眉間的叫上丹田。
內關 針灸學名詞屬手厥陰心包經。位於掌後兩筋之間,腕上二寸。主治心痛胃疼.翻胃嘔吐.心悸怔忡.失眠.胸悶等症。
得氣 針灸學名詞指病者在接受針刺治療時局部有酸.脹.重麻或擴散傳導的感覺,或醫生針刺運針時指下沈重或緊澀的感覺。
耳針療法 耳針療法就是在耳廓上一定的部位進行針刺,用於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。